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
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
【关键词】 手术室护士;职业危害;防护策略
手术室作为医院抢救生命的核心场所,手术室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患者体液的危险性极大,同时,由于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,经常接触各种消毒液、有害气体和放射线;另一方面,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环境,护士工作节奏快,劳动强度大,抵抗力下降,如有各种病毒的侵入,极易引起感染。
1 手术室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
1.1 物理性危害因素
1.1.1 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:下腰背部疼痛、静脉曲张和手术室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相当普遍[1];工作繁重,身体疲劳,不合理的用力,搬运重物或患者,不适度弯腰可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。
1.1.2 眼睛的损伤: 长期强烈的灯光刺激,使眼睛处于疲劳状态,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,如防护不周,会引起角膜炎、结膜炎。
1.1.3 噪音污染: 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:听力下降;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: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,血管收缩,导致血压升高;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:烦躁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,降低灵活性,导致精力分散,工作易出错。监护仪、高频电刀、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。资料表明,噪声超过50db(A)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,声级达到70~90db(A),会使人感到厌烦,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,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,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[2]。
1.1.4 X线的危害:有资料证实: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,产生氮化物、臭氧、自由基等有害物质,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[3]。
1.1.5 紫外线及臭氧的损伤: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可引起角膜炎、结膜炎及皮肤红斑、光电性眼炎、皮炎等,臭氧的强氧化性对眼睛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很强的刺激性,能破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。
1.2 化学性危险因素
1.2.1 含氯消毒剂: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、挥发性、刺激性,对人的皮肤、呼吸道、消化道等都有损害,经常接触会引起眼结膜损伤,上呼吸道炎症、喉头水肿、痉挛等。
1.2.2 戊二醛: 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,长期吸入混有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,容易引起眼睛灼伤、胸闷或荨麻疹等。
1.2.3 麻醉气体的危害:有报道称: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,有引发自发性流产、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。
1.3 生物性危险因素: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,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%,乙肝病毒的致病力较强,被针刺伤时一般只需要0.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。另外,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。据国外研究表明:经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为6%~30%,感染HCV的可能性为3%~10%,感染HIV的可能性为0.2%~0.5%。手术人员的手被含有HBV、HCV、HIV感染的针头刺伤;锐利器械,如手术刀、剪、布巾钳、克氏针、骨折碎片刺伤;骨科力量性操作如敲打、器械意外松动或脱落,可造成人员的眼睛、皮肤、黏膜等受到污染;手术过程中损伤部位皮肤不慎接触含有 被HBV、HCV、HIV感染的血液及体液;手被玻璃安瓿刺伤等,极易受到病毒感染。
2 职业暴露的防护策略
2.1 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: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,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、应急预案,完善消毒隔离制度,制定防护流程,完善防护设施,建立医务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,处理及上报制度。
2.2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: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培训的内容,医院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,并进行考核。
2.3 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:①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“全面性防护”概念:无论患者是否具有血液传播性疾病,所有患者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视为可能具有HBV、HCV、HIV及其他血液传染病的传染源,即视所有患者具有传染性。接触传染患者,工作人员应戴手套,最好戴双层。有研究表明: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,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%。据国外报道,用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.7%,其中外层8.9%,内层<0.5%,而仅使用单层手套穿孔率达11.5%~50.0%。②据报道有1/3的针刺伤发生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过程中,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: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。③使用不用手(hand-free)传递技术。Hand-free传递操作是美国人最早提出的,即现在国内提出的“非接触技术”,为防止术中传递时刺伤医务人员而采取的一种新技术。术中把锐器放入中介物—肾形盘,再由护士拿起,减少传递时造成的伤害。④有报道称:使用锐器收集箱后,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%,所以提倡使用锐器收集箱。⑤若发生职业暴露,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:如有伤口,应在伤口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,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,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,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,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,用消毒液如:75%酒精或者0.5%碘伏进行消毒,并包扎伤口,被暴露的黏膜,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。
2.4 应用防护眼镜、防渗口罩、一次性手套、防渗手术衣或手术衣内穿一次性围裙:防止器械落地刺伤足部,清洗器械时刷子必须在水面以下操作,防止水滴四处飞溅,沾在衣服、操作台、甚至自己身上而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险。冲洗各种带管腔的器械时应戴面罩,冲洗时管腔朝向后下方,避免直接冲洗到池壁上,防止管腔内的血液、痰液及各种液体物质飞溅到池壁上反弹到操作者面部,特别是眼睛。
2.5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:健康查体1次/年。近年来,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,HBV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,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保护率70%~90%,免疫效果可持续3~5a[4],所以要接种乙肝疫苗,加强职业健康教育,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。若未接种乙肝疫苗而被乙肝患者的血液污染,最好能在24h内接种,并定期追踪;若被HIV阳性血液污染,最好在6h内应用抗-HIV药物,并于6周、12周、6个月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。
2.6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: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,可以避免消毒剂的挥发,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,又减少了对身体的伤害,保证室内空气流通,使用排风扇或使用空气净化装置。
2.7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:掌握用电知识及仪器设备操作规程,避免漏电及触电事故发生;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,取消好的无菌物品时,应待其冷却后再取或戴手套,避免烫伤;各种仪器应定期上油或请专业人员维修,以减少噪音。
综上所述,提高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防范意识,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,是加强职业安全管理,确保工作人员身心健康,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,我院由于院领导重视,各项制度健全,措施落实到位,各部门共同努力,做好职业安全防护,保护医务人员,使职业感染率较前大大降低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 赖海燕,龚风球,张震霞,等.手术室护士应预防颈椎病[J].中华护理杂志,2001,36(2):139.
[2] 徐万军,曹黎莉,万兴铭.噪声作业对女工健康的影响[J].兰州医学院学报,2003,9:18.
[3] 曹艳冰,戴红霞,宋文娟.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防护研究进展[J].解放军护理杂志,2006,23(6):47.
[4] 黄 勋.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[M].长沙: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3:134.
- 上一篇:联合国确定医疗辐射为人体接触辐射主要来源 2014/10/23
- 下一篇:电离辐射的危害 2014/10/23